如何做好孕产妇的心理保健
文:顾婷婷 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中心
妊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孕期至产后均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需要孕产妇、家庭及社会共同关注。孕产妇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为焦虑和抑郁状态,而孕期应激反应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且有1/3孕期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孕妇会发生产后抑郁。随着我国对居民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的关注,结合当前的生育政策与现代家庭生活压力,孕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亟需得到重视。
1孕期心理保健
1.1 孕早期
孕早期可能出现妊娠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疲乏等症状,会使孕妇情绪不稳定,影响正常生活,导致其产生焦虑、敏感等不良情绪。此时孕妇需要家庭成员尤其是丈夫的陪伴与关心,同时采取针对早孕反应的相关措施,如少食多餐、清淡饮食、劳逸结合、适度运动等,缓解孕早期的不适和不良情绪。
1.2 孕中期
随着孕龄增加,早孕反应逐渐改善或消失,大部分孕妇性激素水平和心理状态趋于平稳。此阶段医务人员应积极利用孕妇学校、产检门诊等,一方面通过产检了解孕妇的健康状况,并针对异常情况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做好孕期保健知识的宣教和解读,使孕妇增加对孕期健康的关注度,使其在孕期保持积极的心态。
1.3 孕晚期
随着胎儿生长速度加快,孕晚期孕妇的身体负担逐渐加重,常见尿频、便秘、腰酸背痛、水肿、行动不便等情况,胎动也可能影响孕妇休息。临近分娩,分娩方式的选择、疼痛、胎儿健康情况等都使孕妇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甚至恐惧。应做好孕妇的健康评估,告知其不适感产生的原因,并指导孕妇采用相应的方法缓解不适感,如调整饮食、抬高腿部、适度运动、正确的坐姿等。同时对于分娩方式的选择,也需权衡利弊、综合分析,帮助孕妇消除分娩恐惧,缓解其焦虑情绪。
2 分娩期心理保健
2.1 第一产程
陪伴分娩是分娩期最佳心理护理方式,家属或医护人员的鼓励和安慰能最大程度地缓解分娩期的恐惧和焦虑。第一产程要告知产妇什么是规律的宫缩,并指导其尽量保持放松状态,可自由活动、正常饮食。指导产妇学习正确的呼吸方式,宫缩时采取胸式呼吸并放缓呼吸速度,宫缩结束恢复正常呼吸,可播放舒缓的音乐帮助产妇调节情绪,适度按摩腹部和腰骶部放松肌肉。
2.2 第二、三产程
第二、三产程产妇在体力和心理上都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与考验,产妇的心理状态会对产程进展产生影响,过分的精神紧张可能造成难产。家属和医护人员陪伴分娩时,应先调整好自身情绪,耐心安慰和鼓励产妇,讲解分娩过程中用力、调整呼吸、分配体力的技巧。此外,助产操作过程应尽量轻柔、安全,积极引导产妇,有助于顺利分娩。
3 产后心理保健
3.1 提倡母婴早接触
产后及时让新生儿与产妇进行皮肤接触,有助于缓解产妇分娩过程所造成的疼痛和不良情绪。此外,家属的陪伴和安慰至关重要,避免过多地关注新生儿而忽略了产妇。
3.2 注意产褥期清洁
产后激素水平和身体会发生变化,如宫缩痛、伤口疼痛、泌乳尚未通畅、恶露等情况,均可能影响产妇情绪,因此需尤为注意产褥期的清洁卫生。有研究表示,产妇保持良好的个人清洁卫生有助于情绪改善。
3.3 指导母乳喂养
优化喂养方式,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防止乳腺炎、乳头皲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改善产妇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和家属应给予产妇足够的安慰与帮助,使产妇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新的生活状态,避免产后抑郁的发生。
3.4 尽快适应新角色
产后产妇的家庭角色发生改变,生活重心也随之变化,新生儿的喂养、睡眠、健康状况等均会给产妇带来烦恼和困惑,此时尤其需要家庭成员的关心和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缓解焦虑情绪。此外,产妇也需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调整心理压力等,逐步适应新生活。
在孕产妇常规保健过程中,医务人员和家属需密切观察孕产妇的心理状态变化、关注风险因素,提高孕产妇情绪管理能力,必要时进行心理评估,及时识别危急状态。有需求者可在产前接受应对分娩的相关课程和辅导。若发现孕产妇出现不良情绪,可指导其通过适量运动、音乐疗法、倾诉等方式进行减压。同时,家庭成员的关心与支持也必不可少,还可通过热线电话、网络咨询等手段寻求远程干预。若发现孕产妇有精神、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应及时指导其前往精神专科进行诊治。应关注孕产妇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尤其是自杀和自伤问题,留意孕产妇的情绪变化,警惕自杀风险。做好预防自杀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孕产妇及其家属了解自杀的相关知识和可寻求帮助的资源,关注孕产妇的情绪变化和安全状况。
年第卷第期